吉紅本屋 社區中打造高齡友善失智共生共融環
照顧幸福圈
照顧是「人性關懷課」,科學與生活一樣重要-專訪吉紅照顧本屋 林治萱
社區居家護理師<BR>林治萱

社區居家護理師
林治萱

吉紅本屋負責人、社團法人臺灣幸福心照顧樂活協會常務理事。曾任公衛護理師多年,相信每個人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一本書,照護也應該充滿多元樣態。開辦YT頻道「吉紅保健室」,提供高齡者實用多元的日常照護知識。

小虎文專欄/訪問作品  照顧人物專訪

文/小虎文

曾經是公共衛生護理師,也是社區護理師、授課講師、簡報高手等等多重身份的Maya林治萱,隨時都能從她清晰又靈活的腦袋裡,想出一個個厲害的照顧計畫來!

在她神清氣爽的笑容下,她從不諱言,自己也是長期照顧者,能夠同感他人的辛苦,是她的親身體會,只是她輕輕提起,也輕輕放下。

只是接納一切談何容易?她給了幾個小秘訣:
了解照顧資訊,讓心裡有預期的底氣;不渴望變好,盡量延緩被照顧者身體狀況退步的期程。

長輩不是小孩,期待若空只會悲傷

「我們很容易把寶寶跟老人相比,可是寶寶有可預估成長的曲線表,老人不能走路卻可能是突然發生措手不及,照顧者會覺得難受,因為我們無法預期老人下一步病情究竟怎麼走?如果沒有人提醒照顧者,後面的結局可能會發生什麼事?無法預估的狀況下,他的心裡會感到更慌。

很多人以為照顧家中的父母長輩,最多只要1年、3年,最多5年吧? 但事實是,也有可能8年到10年,甚至更久的都有。反覆矛盾混雜希望與失望的紛雜心情,是照顧者的日常。

「對照顧者而言,原本計劃的生涯會被破壞,會感到不知所措。我也曾經歷過蠟燭兩頭燒的階段,一邊照顧未滿周歲的孩子,一邊照顧我媽,在我的後車廂裡同時裝著嬰兒車與輪椅,那那段時間心力交瘁。」

「小朋友我可以期待她長大,但我媽媽這關不行。我是護理背景,我清楚病程會怎麼走、失能的順序是什麼。我不敢奢求母親的健康能完全變好,但我知道只要她離開輪椅的時間變長, 注意居家環境無障礙與預防跌倒,若能進步到可以拿拐杖在室內行走,這樣我就不用擔心她退步太快後臥床導致的壓傷、肺炎、營養不良等等。能有這些預估與判斷決策的能力,是由我長期訓練的護理專業知識在支撐。」

治萱提到,「照顧」這項工作的能力很難速成,需要經驗與知識長期累積,對於疾病的症狀了解後,就不會輕易地對退化的長者貼上「懶、不積極、不配合」這些負向標籤。

多了解相關疾病的知識與資訊,參透疾病的成因後才能真的「對症照護」,避免誤解某些疾病的症狀,例如失智症的長者到了疾病中後期,開始會忘記物品的名詞與使用方法,此時若能有更多的提示如標語或是物品名稱的提醒,就有機會維持自立的生活;但若照顧者不知這個照護策略,只抱怨病人懶散不配合,或是就搶先全部幫個案做好,反而容易讓她退步的更快。

另一個例子是照顧罹患糖尿病的失智長輩,必須與其他失智照護多了飲食的注意事項,與著重觀察長者的進食能力的維持等。

在在都顯示「照顧」這件事,一直都需要整合資源的協助,這也是我們齊力、努力的目標。

 

更多瀏覽 請參閱

照顧是「人性關懷課」,科學與生活一樣重要-專訪吉紅照顧本屋 林治萱

更多 報導

Scroll to Top